|
可能是布达佩斯大饭店后最“主流”的一部韦斯安德森,清晰直接的任务主线和核心情感关系降低了门槛,但却仍然爆发着万花筒般的影像效率和创造力,悲喜语调依旧转换自如(以及重叠,如同突然的血腥暴力元素),各个层面全方位的“好看”(但还是更喜欢法兰西特派和小行星城 |
|
本来也没对这部有什么期待,结果他还真没给什么惊喜。已经厌烦韦斯安德森这套了,无聊,太无聊了,这部甚至也不可爱了。孩子去当装置师傅好吧,回家吧好吧。更累的是没有中文字幕,角色语速又很快,像在做长难句阅读理解,看到最后我是真累了。 |
|
终于有个一以贯之的plotline了,稍微努力写写就能吸引人呢,所以说会讲故事多重要啊。Wes Anderson的美学风格因为很适合做游戏,所以哪怕这个商战太小儿科了,我也可以原谅。结尾升华那一下突然看见了一点别样的温情。只不过指望他重回《布达佩斯大饭店》还是不大可能了。比起男主我更支持戛纳奖给女主!!! |
|
……100分钟的雅思看图阅读理解😴 |
|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我最喜欢的一部韦斯安德森。他和林克莱特几乎在同一时期发迹,也同时选择在职业生涯的这个阶段从独立实验的影像风格回归了古典传统的叙事方式。我从来都不明白为什么所有人都在说他在自我重复,因为我觉得很明显他每一部作品的表达形式和内核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一部里甚至可以看到伯格曼的元素,他在不断提高每一部电影的观影门槛。而且他这个阶段的每一部电影都有一种和好朋友一起开了一场派对的感觉,这其实是最打动我的一点。(豆瓣上一些差评的原因居然是“没有中文字幕”,“长难句太多了听不懂”,“像雅思听力考试”……🥱 |
|
标志性的明信片式调度,信息麻痹的加法文本策略,可操控的机动装置化表演,现阶段已无法带来任何惊喜的韦斯安德森。 |
|
这次是真的看得有点厌倦了,军火商的惊天计划、弟弟的复仇看起来都像小学生互殴。标志性的极致的对称和莫兰迪色在这部里很像纸糊的糖果屋(虽然应该就是的)。《天才一族》和《月升王国》里那种对人性的揶揄和讽刺如今都变成了咋呼,全片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五分钟,军火商破产了开了家餐馆,在那烧乳鸽洗盘子打牌,背景里是乱七八糟的空葡萄酒瓶,在100分钟的端着之后终于有人味了。 |
|
故事性与趣味性共存的韦斯·安德森回归了,即使无法和《布达佩斯大饭店》做比较,但也有种真人版《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意思,兄弟情仇与父女情深,最后都化在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生活里了。 |
|
既满足又不满足,像是你最喜欢的小人漫画书又更新了一本,与剧情的架空程度形成正比,安德森也越发不再为自己对时代和集团们的指涉负责,而是逃进档案,画报和图册的恋物癖中。 |
|
感觉韦斯安德森瓶颈期了,当他想扩大表达的野心时总是陷入自己那套小资美学的陷阱,导致表达全部让步于画面和小俏皮,不痛不痒。前半段还觉得有不一样,结尾实在太泄气了,谁要看无血缘关系的家庭温情剧,又回到了自己的温情小窝。 |
|
顶级乐子人电影,《月升王国》后最喧闹的韦斯安德森,换各种花样变魔术展示幽默,稍显油腻。但依然展示了在数秒之内丝滑切换于“秩序”与“即兴”、“严肃”与“抽象”的强大能力,某些段落忍不住感叹的确是被电影之神亲吻过才能创造出的影像。 |
|
一个黑心资本家的良心之旅,本质上还是宗教赎罪券那一套,不过韦斯·安德森把精致布景构图和万花筒般的剧情玩得不亦乐乎,气质上倒是最接近“布达佩斯大饭店”。新瓶喝旧酒,总能来两口... |
|
韦斯安德森AI影像2.0升级版,以后谁再说西方没有贺岁片就把这片甩他脸上。叫上一票明星演了五段SNL短剧,致敬毕赣了属于是(当然毕赣的视觉比这个要土上一百倍吧) // @ Kino Rotterdam但或许也可以标#Cannes78? |
|
能说实话吗?韦斯·安德森的片子,我好像一直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get到过,就一直觉得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好看,形式感很足,但也就仅此而已了。这几年吧,尤其是从《法兰西特派》开始,就更加get不到这位哥了,每次都整一个野心挺大的故事,但是又完完全全触动不到我。这部也是,虽然大银幕看还是蛮加分的,但是看着看着感觉注意力就飘走了。尤其是英皇戏院冷气开的太足,穿着短袖短裤人字拖的我感觉宛如置身于太平间,冻的我只能靠抖腿取暖。看在这么早就能看到戛纳主竞赛片子的份上,给三星吧。@时代广场英皇 |
|
#Cannes25-24 这或许是继《布达佩斯大饭店》之后最好的韦斯·安德森作品,除了保持一贯高水准的画面风格之外,观众再次在他的电影中,感受到了一种紧张、有趣、张力和生命力。 |
|
嗯 |
|
C / 与《法兰西特派》的叙述热情和《小行星城》的观看热情相比,这部似乎反而是最“老实”地刻画人物讲故事的,因此也少了很多韦斯安德森应有的趣味。 |
|
还算可爱,比前两部好 |
|
#11233。2025戛纳主竞赛。着实精致,也着实无聊…… |
|
安德森这回下血本了,在越来越极致的自我风格上一去不复返,分段式故事连剧情都如此标准化格式化,逐渐走向不是讲故事而是做产品。这个故事本身真没啥意思,但视觉效果又很好,至少在安德森自成一派的自我进化中很好,毕竟他这赛道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了。 |
|
对韦斯安德森从很喜欢到逐渐无感,大饭店后好像陷入了某种重复的形式主义,刻意让人物面无表情突突突说着雅思词汇量的饶舌长句,看久了真的累,我旁边老头从开场5分钟睡到最后。这次连构图和色彩都觉得没那么精致了,卡司也降级了,像看低配版皮特和寡姐(可惜温斯莱特的颜值没传给她)在念绕口令,真寡姐、汤姆汉克斯、卷福这些大腕的镶边客串让人想起那些国产贺岁片。 |
|
#戛纳主竞赛 Wes Anderson的创作速度要是像毕赣一样,他的新片会更受欢迎。他太快了,各种快,快得粉丝都跟不上他的节奏了,我现在最喜欢他的电影还停留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种片进主竞赛有什么意义呢?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 |
|
虽然我一直觉得很多人拍电影或看电影忽视了审美的重要,但是韦斯安德森又提醒了我审美不能代替故事。 |
|
It’s just another Wes Anderson movie,我没有不喜欢,也仍然为其完整性和复杂性惊叹,可让我难过的是,或许今后看韦斯将再也不是一种疗愈,转而成为一种解谜,一种我需要在观影前really prepare myself的intense experience |
|
感觉他的片子已经演化到了一种新类型:数学电影 |
|
8.0 有点像《密探》里的连环画小报上会看到的内容,既将泛中东文化等价移植到家族/商业纠纷,又对近代世界政治进行了几乎无厘头式的拼贴,使其荒谬浮夸的英语演绎同时成为了白人中心主义正面与反面,创造出一个不切实际的大阴谋,只为了实现乌托邦的梦,也想要在世界的尽头成为人类。 |
|
越来越徒有其表,感觉是有史以来最去情感化的韦斯安德森。 |
|
“炸弹还有18分钟就引爆了”“但飞机还有10分钟就降落了,
I myself feel very safe" |
|
250602 hkbc 期待放低果然看得效果不错 |
|
3.5 可能是五年内最保守的一次 |
|
老爹的大玩偶。比先前的那些电影更加地游戏,有着非常明晰的关卡与变化的游戏形态。当中很有一场,父女在谈话,儿子在玩射箭游戏,因为不断扰乱而被没收了玩具,游戏被终止,随后跳转到了成人,游戏继续,WA 的世界样态。 |
|
从上一部一帮ufo嬉皮士的封锁下的荒漠城市返回了布尔乔亚与更大世界主题线。即便波茨坦的摄影棚承担了所有戏剧的布景,但我们回到了更接近《布达佩斯大酒店》里的“大”的世界。安德森对布尔乔亚心态的根基把握还是到位的,这里被明确表现的商人牟利行为高亮了他一贯的干净与利落的与情感(黏腻)做切割的倾向,让背后资源化一切的逻辑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为恋物。被装进鞋盒的生意伙伴/对手、鲜亮色彩标注的各种商品/价值符号(昆虫学、镶宝石的匕首与烟斗、但是人工钻)、三个主要人物装束的变化。当这些同外部真实世界渗入的符号要素遭遇,红色游击队、建筑工人(和没有出镜的奴隶)也相应褪去了他们本来的情感色彩与政治上的对抗力量。在这点上这部片子为导演做了最好的脚注:一种情绪上可控与政治上实际冷漠的、优雅的、但并不庸俗的布尔乔亚审美 |
|
救大命,全是长难句连英语字幕也没有真的是很难懂,故事能拼凑出来但是埋在台词里的政治隐喻实在是连蒙带猜都搞不清楚这是在干嘛。
但即便不考虑没有字幕对观影体验的影响,这也是一部空有形式的作品,甚至连韦斯安德森擅长的幽默感和趣味性都几不可见。
在法兰西特派和小行星城赋予角色背向或远离镜头的自由时刻之后,本作又回归了绝对、彻底的机械,连一点点情感的迸发都没有,正像临近片尾舞台上出现的那个空无一人的城市模型,建得再好也让我觉得,还是炸了吧。 |
|
Wes Anderson is just fiddling with his aesthetics 🥱 |
|
剧情上做了精简,几乎就是一条直线到底,因此也没什么惊喜,从头几乎看到了结尾。很明显这次运用了很多古典乐来烘托,想把这部片塑造成一个带有古典色彩的故事,多次出现的天堂镜头,忏悔,身居高位商业帝国的崩塌,兄弟相争,被围剿,再配上他类似舞台剧的镜头和调度,很难不联想到一些西方神话宗教故事。 (结尾演职表那么多油画更加强了这个感觉)总得来说感觉安德森是在调整自己,让影片简洁而不像明星大杂烩,但即使如此,这个故事依旧很不吸引人甚至无聊,商业大亨过于喜剧化的处理让这个故事也很不可信,最后立足于温情是真的俗了。 |
|
或许可以不恰当地类比一下《第七封印》?一定程度上调高了可看性和娱乐度,但依旧是换汤不换药的韦斯安德森作品,用装置景观与作用在其内部的调度宣告着“作者”主权,不过他惯用的架构在虚实之间的创作语境倒是契合此种对现实政治的戏谑,一种对严肃“阴谋”的童真化消解,只是虽有更直接的态度,却并未出现实质性自我突破,太有观影熟悉度了 |
|
4.5 更喜欢前两作,但这也不太像前中期作品吧,残忍的干净利落的动作与情节的连接抹杀了感伤和哀愁存留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会想到《女友礼拜五》)。用一个清晰的结构去展示任务流程,但任务本身又在诡异的情节中被消解了(不是以一种童真的方式),虚无感,以往温和可爱的小幽默几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几乎冷漠的姿态。 |
|
看不懂,翻了1000多条豆瓣短评也没看到有超过0人解读清楚里面的政治性到底意味着什么、与现实又有什么超越表面元素堆砌的关联。反感这种精致却空洞的儿戏,叽里咕噜拍啥呢,欧陆风云玩多了跑这花钱过瘾来了。对着这样固化的“影像”去硬解读什么意义,感觉不如打开steam解读一下游戏预告片。 |
|
又是除了画面一无是处,韦斯安德森创造了一个新的领域:壁纸区导演。小丑一样的资本家、爹爹不休的战争叙事、还有比老头更烦人的家庭教师,整个故事都散发着一股子油臭味。 |
|
文盲观影(跟不上英文字幕)瞬间回到小时候看狐狸老爸的乐趣!!! |
|
@Lab111 |
|
还是好看的,但没有特别惊喜的段落,韦斯·安德森最近两部都没上7 |
|
拍mv更适合韦斯安德森 |
|
这几年欧美似乎流行拍一些专供电影学院上课用的教材电影,这导演就是其中一个 |
|
Wes Anderson仍有新意,至此他加入了真的狠懂类型的导演行列。日常的荒诞,草台班子的世界,家传的珍品匣里,他的收集是怪癖的昆虫。Buy masterpieces. |
|
9022人评分。2025年7月16日。瞎看吧,耐着性子瞎看吧。导演的美学还是值得欣赏的,其他的就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
|
+ 或许最令人惊讶的点在于,一部或许是在呈现野心的电影,决定将自己降格为一场淳朴和手工的游戏,一边用严肃的结构和简单的动作完成了交易的签署,另一边则在闲笔中逐步消除了它们。 |
|
很难想象这是一部电影。 |
|
3.5星,跟《小行星城》比真的是更进一步的字面意思的moving pictures了,整个画面就一个折线图的时候我是真的没绷住……当然依旧很喜欢他的画面美学,但或许这种风格更适合游戏而非电影了(我为什么要对着画面来做阅读理解? |
|
我们好莱坞导演也有自己的夏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