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需要了解一下导演的成长历程和内心故事,为啥要女主要送豹这本书,木偶戏这个故事是什么用意,一个意大利人为什么会选择棒球来怀念古巴的过去。不过有些问题可能也不需要回答,不然就丧失了让人遐想的空间,这部电影也不会再这样充满濡湿和遗憾 |
|
2.6分 |
|
美妙至极,令人秒回在古巴的日日夜夜。可能是本届siff最被低估的电影。#siff2024 |
|
提线木偶剧展示的虚无感。开头的凝视镜头。 |
|
挺有意思的,exotic的情节又有些许共通的情绪,构图规整好看…“请别忘记我” |
|
三组人物看似各自剥离,但又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呼应,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交汇,书写着古巴这个国度的斑驳陆离。画面精美绝伦。 |
|
盲盒一般的观影体验,可能在任何一个长镜头处睡着,然后以为我是不是死了,或者这个电影是不是结束了,然后又在下一个长镜头处醒来,发现居然还没结束只是我睡着了,在这个镜头连续播完之前又睡着到下一组镜头中间醒来。我度过最缓慢,最缓慢,最缓慢的两个小时,同场电影看到哪些镜头完全取决于各人的睡眠节奏。 |
|
3.5 另一个视角的古巴。 |
|
第26届上影节04。坐废弃电影院假装看电影是今年看到的最浪漫的一场戏,把浸湿的信件晾干是今年看到最悲伤的一场戏。 |
|
画面是好看的 除此之外呢? |
|
开头高度仪式感的分别让人怀疑它有脱离现实的倾向,但实际又有很多指涉。老奶奶时空交错的家书,透露亲人在远方像格瓦拉一样输出革命。学校里学生练习棒球,还讨论自由。还有一段好几分钟的提线木偶的表演 |
|
喜欢老人和孩子的两条线,情侣的那条有点刻意了。就让我们永远沉溺在想象的海浪声中吧!凡人日复一日的生活就是等待远方显灵的渴望,在一切都停滞的内陆小镇里我们会感谢暴雨,是它在地面上击打出了大海的模样。 |
|
3.5⭐️ |
|
#SIFF26th 03SFC上影新业坊6.15
好像电影的原始形态,完全的 固定的 戏剧舞台效果般的却又打破空间限制的长镜头。开篇便交代了三条线索,老妇人,情侣,孩童,顺次交替展开。木偶被操控,操控被指点,聚光灯聚焦主体,斑斓射灯反射虚无,战争悲痛笼罩隐喻诗里一个国家的诞生。影院里感受雷雨声滴进心里,黑白映画向本源问询。镜头动了,画外音响了,原来信不是来自我的儿子,而是我已故的爱人,时空的欺骗与错位,原来这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三线汇合,镜头拉出,古巴铁路上我们一起通往明天。 |
|
灵机一动帮导演重新起名叫“三代人的离断舍”或者“三代人的润与留”吧,导演大概觉得自己的影像风格美轮美奂吧,实际上也确实挺好看的,有大约两场戏非常美 |
|
老妇人守望着代表古巴过去的战争记忆,中年情侣在留守与外出之间反复拉扯,孩子则目标明确长大了要去美国做棒球明星。舞台上的提线木偶仿佛又诉说着老妇人的故事,历史成为了舞台上的记忆,而牵动木偶的人即将离开故土,奔向海洋的另一边……唯有不断变化才能保持不变,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 |
|
剧中剧,黑白质感,都很美 |
|
比较闷,不太能理解。 |
|
#80th Venezia# 7/10 一切都是惆怅且湿漉的,无论过去,现在亦或是将来,雨水的气息混杂咸湿的海风,无声地掠过,寂静地倾躺在无人的海岸边。 |
|
中规中矩 美是美 但是感觉这个电影比它自认为的可能无聊一些 尤其是叙事上 其实没有太多的arch也没有很好的payoff 很多时候就是在等待事情如期待般发生 电影的形态从头到尾都没有变化过 而且情感上的距离好像一直都存在 |
|
悲伤色调的古巴和古巴历史,三代人各自不同的迷思,沉湎过去的悲伤,面对当下的艰难选择,还有对未来的迷惘,所有的人所有的悲伤,才汇聚成电影里的古巴。 |
|
#80th Venice#威尼斯日 圣安东尼奥的三代人 沉溺在过去时光的老者 满怀理想与爱情的信件 即将分开的情侣 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 热爱棒球的少年 畅想未来的美国生活 |
|
9.5!超棒!是今天看的最棒的电影,但却是人最少的场次。
是一首很美很沉重又很轻盈的诗,是三种不同的呈现方式,是三代人生活,是此刻的生活。看到古巴,也看到了我们。
沉溺在过去岁月里的奶奶接近失语,依旧收听着官方的广播,读着逝去的爱人在国际主义战场上寄来的信件,在漏雨的房子里缓慢地打扫卫生。
活在当下的年轻情侣充满生命力,女生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选择抛下家乡的一切去移民。
热爱棒球的少年们自然而然讨论着在美国的未来,懵懂而喋喋不休地畅想,但知道家里要移民后整天做噩梦惊醒,不愿意改变现在的生活。 |
|
影像电影,黑白的画面让影片多了一种怀旧和沉思的氛围,仿佛是在用一种更纯粹的方式去展现古巴的内心世界。海浪的声音贯穿始终,听着阵阵涛声,会觉得这片海洋仿佛真的比陆地还要广阔,它承载着古巴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承载着他们的梦想、希望和无奈。 |
|
《海洋才是真正的陆地》
亲爱的米拉格罗:
我看到了大海,浩瀚无边,
我脑海中浮现出你跳舞的样子,
家的味道,还有野餐时光,
我还会想起那些忧郁的早晨
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赖在一起,
我想象你的脚在被子底下寻找我的脚,
让我相信,我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单,
每当我想到未来,脑海里都是你,
很快就要见到你了,
唯一能让我平静的,
就是想象从火车窗外看到你的那一天,
——永远爱你的米格尔 |
|
#venezia80 威尼斯日 从转圈扫地开始就觉得要坏菜。自我沉溺原来是全世界文艺青年导演的通病。当最后三条线终于汇聚到一起的时候可真太高兴了!真是纯纯字面moving image,除了moving(动),nothing else。为什么不好好当摄影师,要当导演?作为摄影集还是相当不错,甚至moving(动人)的。slow movie,对白少,情节弱,但背景强,本不至于这样。扫地那条线还真是我最喜欢的,最后一封信很感人,但情节设计感太强,出戏;知道你们日子不好过,如此娇柔也不必吧。 |
|
质感很好。 |
|
古巴的乡村未免和国内也太像了。影片到后面越见精彩,节奏变得迷人。 |
|
9/10 上影第2场。1.源自影像本身的能量,很难不让人想到卡拉托佐夫的《你好古巴》。2.声音与空间的互动达到了接近自然的和谐状态。3.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
|
#SIFF26第七部,5.0。写不下短评写影评了,太喜欢了吧,哈哈哈哈。 |
|
黑白影像不是催眠無望私人日記不是涓涓小溪 |
|
#SIFF2024 喜欢晒信的那场戏 单这一场就够加一颗星🥲 |
|
三个毫不相干的故事,却在同一个时代沉闷的背景下冥冥之中穿起一条线,三个故事的情绪在这条线上相互牵引着陷入一种哀愁的漩涡无法出逃。一场大雨让积蓄的压力爆发,影像的秩序走向无常,不着力描绘某个节点,只从一种逐渐垮塌的变化中让观众看到时代背景,体验到情绪。
最后火车站的镜头太棒了,命运作用下三组不同时代的人们聚在一个象征到来和离开的地方,既像木偶戏一样被操控,又意味着动荡和变化。 |
|
很多小场景拍得很好,但是片子没那么好。 |
|
SIFF@环球港 好! |
|
迷人 |
|
每个人看似一座孤岛,海底深处却总是与陆地紧紧相连的。这连接可以是男子收藏的黑白照片,也可以是女子拉扯的木偶线;可以是孩子手中的棒球与口琴;也可以是老妇盒中泛黄的信件……是半夜桌边安静的守候,也是每日车站无尽的等待。男子绑在十字架上随波淡出画面,女子依旧望着水流的方向。 |
|
时空交汇的车站。电影里的雷雨声,让我开始想念夏天了,好久没听到打雷轰隆隆的声音了。 |
|
似乎看懂了又似乎没有 |
|
提线木偶很有意思! |
|
黑白影像下是一曲古巴挽歌。 |
|
是什么样的雨季(676) |
|
导演表现的三段情节是有多少人是讨厌当下的 谁都是迷恋过往 谁也都想展望未来的美好 而活在当下的人们认为现实总是糟糕的 |
|
诗意的生活篇章和社会检索,用镜头轻抚着历史的年轮,对未来发出追问;离别的惘然随着追念化作潺潺流水和涛涛江海,环抱着孤立于大洋的古巴乡愁,此时温絮的情感在言语上腾跃,在思绪后鼓动,遮天的树荫里仍容得下患失的向日葵,守望不可及的相逢。你我审视着一言一行深陷于现实的海底、再举起幻想的大陆,他们在书信里展开过往,在床笫间抓住当下,在玩乐中畅想以后……当人物动线填补上缺损的构图,棒球所投中的期许或许会被体面的转念隐去——至少我们还能晾干爱意,至少我们还能在废弃的剧院欣赏人生的光影。 |
|
很棒的片子,但对古巴不够熟悉,没法整体感受,很多设计都不错,会重看。
最感动的点莫过于,看到后面突然意识到了,那些信不是儿子写给母亲的,是一个年老的女人在读已经牺牲的恋人的信。可以想见,她在无数个灰暗的日子,把这些信反反复复读了多少遍。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
过于长了,有点闷,但看到最后心还是酸酸的 |
|
被打湿的信、难割舍的美国梦、絮絮念的洋基队…… 在古巴,在圣安东尼奥,在那片热带风暴中…… |
|
城镇生活的部分让我仿佛回到三十年前儿时的记忆,服役长久的公共交通,没有多少车流的街道,两边平房或二层小楼的街区,树影斑驳的空地。过去的思考通过书信旁白告知,当下的思考通过表演工作和恋人呢喃展现,未来发展在移民的童年玩伴聊天中畅想。一部分遗忘,一部分新的试探,一部分等待来临,三者于站台交汇,在流动中作为承载物构成未来,随列车不知行使向何方。7. |
|
泛泛而谈 啥也没谈 |
|
突然想念雨天了,想听雨的声音,闻泥土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