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th PYIFF# 卧虎-世界首映+罗西里尼评审团奖。日本艺术大学出品。由于釜山改期而变成了平遥世界首映。法哈蒂流“社会情节剧”(social drama)的日本分舵,建构在两难道德选择上的戏剧冲突写得还是颇为细致,也写出了法哈蒂流必备的“只有在这种社会文化中才能发生”的独特逻辑。大女主戏,女主角的选择相当真实可信,不是常见的日剧式的一味道德主义,而是颇为人之常情的,混杂着事业理想、亲情友情、现实利益考量等等的复杂抉择。时长虽长,观感还是不错,调度、摄影和女主角表演都可圈可点,对日本“社会性死亡”的氛围刻画也相当精辟。当然问题也不是没有,比如A故事和B故事主次不分,导致片长超长;有几场戏女主角不在场而导致视点飘忽;以及A、B故事都有强行反转,虽然戏剧冲突上很激烈但是不免太过操纵观众。 |
|
前一个小时的视听技巧很过硬,每一句台词的分镜处理都打磨的很准确,感觉导演的状态非常好,可惜后面就开始就疲了。片子整体上还是不错的,故事线和叙事节奏都处理的很工整,大女主的表演也很加分,而且这种主题的故事在日本也非常有代表性,这种社会情节剧在剧作上估计是扒了法哈蒂。如果导演的状态可以坚持全程的话,这片子就了不得了。 |
|
漂亮的剧本,堪称教科书级别。一二幕衔接点风云突变后自身的故事B压倒故事A成为主线。二三幕衔接点连续推倒了两个故事的前提,构成了一个道德上的困境。但是叙事略显拖沓,如果让达内兄弟剪到90分钟就能更完美了。#或许吃完一坨华丽的伊比利亚屎以后在吃啥都是香的吧。# |
|
剧本立意和结构很好,但节奏不行,想象叫达内来帮它剪成90分钟就很好看了 |
|
选择篡改遗书还是接受霸凌,选择隐瞒强暴还是获得心安,选择剥夺加害者赎罪的权力,还是罔闻受害者凌虐的遭遇。验孕棒验出事故的真相,竖笛吹出少女的幽魂,手表是奖励还是补偿,发潮的面包如何蒸发出人性的恶意。说自己不会偏袒任何一方,却未必做出最道德的选择,那投射出的一束光,并不会照亮真相。 |
|
看人们都在用谎言堆砌生活,却要用纪录片记录真相。两个事件的交融并进,记录者高情境社会中的纠葛和无奈,可惜导演节奏实在太拖沓,如果说要保持主线和支线这个天平的平衡,那不如把这剧本交给wowow成电视剧更好 |
|
无懈可击的剧本和表演,没有一场废戏,但所刻画的道德困境过于压抑和沉重,以至于观感上并不友好。两场掏出手机录像的戏写/演得太好了,一边是步步紧逼的质问,一边是支吾其词的逃避。看似突兀的结局,其实也已在前文中做足了铺垫。 |
|
看完后两小时猛然惊醒最后一个镜头的含义—— 由宇子躺在车轮底下,又慢慢扶起,正好与Mei的车祸形成呼应。另一方面,前后两组故事互为对比,人物结局是一组生一组死。“救赎”是两组故事的串联线——无论是志帆还是由宇子,两个局内人都在道德挣扎过后完成了对自身的救赎。类似的对子和伏笔有很多,细节挺值得再玩味。最后的镜头指向自身,然后戛然而止,点位卡得恰到好处。当摄者成为被拍摄的一部分,成为纪录片的主角,再次扣题——由宇子的天平最后摆向了哪里。导演的镜头和叙事都很冷静,但其实是个非常温暖的故事。 |
|
"我能吃吗" |
|
将纪录片摄制伦理/媒体伦理的问题通过两个相似性单亲家庭的碰撞,建构后真相的道德困境,并增添霸凌、强奸、社会性冷漠的议题,演员群戏扎实稳健,泷内公美更是拿出影后级表演,颇具日本文化语境下法哈蒂混搭达内、蒙吉这一路风范。可惜之处在于具体的设计有点过多,其中不少是重复的,比如“面包”、“耳环”两段戏,很精彩但其实在同个层面,时长过冗;第三幕的无解写得也有问题,两方受害者都是“说谎者”,困境因此走向了另一种死胡同,所谓“刻意”或者说“非要困境不可”。整体有点滑向“电影节普适流通品”的倾向,当然作为新导演而言拍到这个水平已经是非常强悍了,没必要以大师的标准做硬性要求。 |
|
shock……震撼得无以言表……看完不停鼓掌……我知道现场很多人看得打哈气,所以就更得五星支持一下了;求求给个最佳导演吧!对镜头的掌控能力很不错……(另外我很喜欢“小城之春”厅!观影效果极佳。)(当然有些结构问题,但不影响其本身的力量) |
|
加害者会因为同一件事,同时也变成受害者,而双方周围的人,甚至毫不相关的人都有可能受牵连。正义到底是什么?行使正义的时候你又能确认那是真的正义吗,喜欢网络舆论带节奏的键盘侠们?在将近三小时里,有由宇子作为纪录片导演努力想要记录和传达的复杂真相与上层想要大事化简的矛盾,有她作为一名培训班老师尽力帮助和自己一样缺失母爱的女学生与爱撒谎的援交女身份,有她作为女儿得知父亲犯错后的失望和理性处理。正义的天秤在由宇子心里左右摇摆,正如蝙蝠侠遭受的质疑,他们,我们,都迷失在正义与邪恶的灰色地带。由宇子被掐死只是身体死了,挣扎着醒来后得到自己工作成果不能面世的消息后,她的心也死了。迷失的由宇子彻底离去。影片色调很美,低成本手持摄影存在晃动,全程无配乐渲染,让观众保持自己客观理性的思考,对于新人导演来说已很棒。 |
|
几个影展错过终于在北影节补上,节奏有点慢,但两环相扣的情节还是蛮有力量的。由宇子追踪出来的真相,差点也发生在她自己身上。哎,为什么这些管不住下半身的臭男人引发的道德压力要由他们的女性家人们承担!! |
|
她说要看到对方的眼睛才能让人敞开心房 然而看了姐姐那么久看了小萌那么久看了爸爸那么那么久 别心里那个湖 还是深不见底 人哪有数学那么容易。由宇子心里有一把带了点自私也掺杂着大爱的秤 她把自己拍的霸凌节目、小萌的未来、木下补习社等等都当一个个筹码 希望扛着扛着能把自己的生活调出一个平衡点 但谎言和纪录片本来就是矛盾啊 保护所有人和满足自己本来就是对立的啊!姐姐带来的真相以及小萌的意外全把本就微妙紧凑的和谐打翻了 她躺在地上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全片没有任何配乐 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也很多留白 就是这些无声沉默造就了影片的冷峻锋利 不寒而栗。PS好喜欢泷内公美 看她的眼睛就有股野生灵气的美 |
|
#SGIFF2020#英文名A Balance,其实由宇子就是在始终试图平衡一个又一个的矛盾,纪录片导演与补习班老师这两份工作的balance,采访中受害者与“加害者”立场的balance,采访事件的正义与自己父亲的平行事件的“自私”的balance,然而她终于还是玩砸了这balance。电影的主要问题在于剧作上巧合太多,多少失掉了叙事的力量,最后的“复活”又有一点抓马。 |
|
谎言真相,人性权衡。这部电影的优秀就在于让观影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错觉,随着故事的推进,在每一个时间点观众都会或多或少的考虑:“如果是我该如何选择?” 在结局揭露之前一切都是开放式思考,这个思考过程才是这部电影的有趣之处。 |
|
天山剧院厅。4.5/5,从谎言到真相的距离,需要的是真心,而真心与真心的距离,需要耐心、细腻和关爱,which完全是女性优势,影片毫不回避利益的权衡,甚至不回避由宇子对自己性别优势的应用,对访谈对象,对少女,但这里面有一种人的分寸,女性之间的care,终究是充满共情的质感的,尤其是面临困境时,这份质感有时就在多一次回眸,或是拿起镜头当武器里,讽刺的是,影片的窒息感和虚无感,恰来自balance的努力,在尊崇表面的社会里,真相如此令人窒息,美学也与之匹配,镜头几乎全手持,像是纪实本身,有甩摇也有正反打,可能是平衡叙事效率和现实情境,台词问什么是side,归根结底只有一个side,站在人这边。女主好像杨紫琼和林熙蕾合体。 |
|
【2020年10月11日-「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卧虎Crouching Tigers-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评审荣誉」-小城之春厅-全球首映】
“我不能偏袒任何一方,但我能投下一束光”
导演的剧作技巧痕迹不算重,作为独立电影一人身担数职实属不易,立意和表达都挺清晰,制作水平因为资金粗糙了些,在接受范围内。 |
|
三重倒塌,少时的英雄、事业上的理想和对自我的构想,由宇子试图平衡天平的努力毁了她。刀尖都调整了方向对准由宇子,而非外围那些社会性暴力、信念与体制的角力、真相的暧昧。因此整个故事太明显处在一个被操纵的世界,必然会露出俗套、凑巧、刻意,此外剧作还是磨得不够精致。但层层剥开接近主题的过程始终能将我拉住。很喜欢少女在对由宇子的恋慕里展现的生动可爱,特别活,可惜最后撤离这个角色时太过急剧。整部影片巨大的试图透气的身躯接上一个象征化概念化的封闭尾巴,奇怪倒也特别。 |
|
@小西天。剧本极为扎实,双线绵密交织,彼此带动和补完,又都有激烈反转。层层叠叠堆出一个站在观众位置都惴惴女主要如何承受的真相。女主穿梭在两个两难处境之间,受害与加害、旁观与参与、纪录与被纪录的身份不断转换,无时无刻不在点题平衡之难,并完成了对纪录与剪辑权力的反思。故事如此戏剧,结构如此巧思,影像风格上却试图强调纪录性,以致叙事效率降低不少,但也加深了观影的窒息感。 |
|
本届平遥唯一一场我起身鼓掌的片子,由此对力压由宇子夺得最佳影片的捕鲸男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两段故事互相融入并肩推进,稍显摇晃的手持镜头突显出纪录片般的真实感,就在我疑惑这场戏该如何结束时,导演给了最有力量的结尾,看完我长舒一口气,太tm震撼了! |
|
唉,还是节奏有问题。现在越来越觉得好剧本硬才华的导演最需要突破的问题反而是节奏感,节奏才是最操控人心的。非常非常压抑,令人窒息地拉长了平衡被打破的过程,很适合受虐型观众。结尾可以更好的,有一点可惜。泷内公美太牛了。 |
|
三星半。很扎实的剧本,不是好莱坞式的工整步步为营,是吃透了那个法则融汇贯通后做了一个明显真实与谎言的对比,两件事无论哪一件事都可以独立成为一部电影,都是非常硬且直接的设置,父亲这条线还相当狗血,但是导演可以掌控在一个火候内讲故事这很难得,也有缺点,就是节奏缓慢,偶尔出现单一叙事的情况。由宇子的天平是一个分界线,她要报道表达出来的最后被阉割与沉默,而要隐瞒的最后又以惨烈的方式释放,即是混沌的,又是清晰的,这便是完整的世界观表达。 |
|
【2020日本新片展】
隐隐脉络中流淌着沉稳的力道,扎实的剧作使本片虽缓慢但绵里藏针,扎破性侵、传媒等敏感社会问题。
纪录片本质是捕捉事实 雕刻真相,女主角色设置颇值玩味:她在职业和生活中寻找平衡;在正气果敢和退缩妥协中寻找平衡;在探寻真相和掩盖真相中寻找平衡。有几场举起手机以问答形式记录眼下访问的戏,正是情节推进点,也展现女主立场的坚定与困顿。
双线叙事下都有重大反转,但处理却温吞徐徐,这样的节奏给人空间思考深省。结尾更是惊悚,讽刺、陷入沉思。 |
|
剪掉最后五分钟就完美了 |
|
近年日影最佳。丨当她举起镜头的那一刻,她未消隐到背面,而是成为纽带与视窗。但,人文关怀的先行立场预设了不存在的事实基础,残缺碎片拼贴起的呈现只是一厢情愿。纪录片导演身份所必需的中立,必然要与女儿,共情者的善意所矛盾。背离真相的谎言把她当成介质,折射成美化残酷的滤镜。在复活往生者与救赎未亡者的权衡里,她也是先选了自己的。最后的自戕,她也死去,只是很多年以后才会被埋葬。天平终于失衡。丨四个家庭的布景。放弃又被施与的手表。镜头内外身份的对照。丨要救吗,自毁的那种。丨是我。 |
|
4 |
|
两线部分交叠形成三段,一条别人的线,一条自己的线,起先只有别人的线,中间自己的线与之并行,后来别人的线中断,只剩自己的线。第二段还没结束时,还处于「瞒」的阶段时,就觉得应该把镜头转向自己,没想到最终的「转向自己」处理成如此表现式的符号表达,仿佛已死的水再度泛起涟漪,引人玩味。天平实际上也是电车难题的变形,到底是讳莫如深维持声誉以揭露暴行挽救一群人要紧,还是供认不讳名誉扫地而对得起良心面对一个人要紧?两个半小时,拍摄与剪辑给足了呼吸空间,充斥着沉默、压抑,又充满情绪张力的的留白。 |
|
68/100 #SGIFF2020# too melodramatic for me |
|
我们都是有限条件下的好人。所以制度和系统的设计是多么重要。 |
|
摄影机记录下的不一定是真实,说出口的话有可能是谎言,内心看到的比映入眼帘的更值得相信。河合像受伤的小鹿一样,又脆弱又坚韧,她牵引着一条崭新的道路。 |
|
这部片子有点像温水煮青蛙。然而个人非常不喜欢这种节奏。这部片子和《败犬》节奏很像,但观众都知道《败犬》最后有激动人心的拳击对决,但这部片子什么都没有…看着非常煎熬。 |
|
沉重的现实题材故事,发人深思的社会议题,用极其克制的拍摄手法剔除了一切情绪,平静压抑的氛围贯穿始终。加害者和受害者,局外旁观和局内参与,挖掘真相和掩盖真相,影片将女主角巧妙地置于公理与私情的困境,架设在人心之上的道德天平随事件发展不断摇摆倾斜,一贯秉承的中立客观信条在工作与生活中接连溃败,作为纪录片导演,为了维护新闻正义坚持奔走采访揭露事实真相,而作为女儿,当丑闻发生在自己父亲身上时却又无奈地用谎言去忤逆良知。扎实缜密的剧作设计,AB两条线穿插并行,通过不谋而合的戏剧性反转加深了本片立意,结尾由宇子将手机镜头对准自己,录制按键音响起后切入黑屏戛然而终,把灵魂拷问留给了观众,电影借由宇子心中的那杆天平对现代信息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与问题进行了深刻有力的剖析与反思,也让我们得以窥见人性的复杂幽深。 |
|
我想象中的合理结局应当是女主死去,电话打进来得知纪录片取消播放,道德困境经过这种近乎戏谑的方式解决。但问题是这是个智能手机的时代,不再是电话答录机了,女主必须复活去接电话,这样一来结局看似循环往复实则是很泄气的。正是因为道德困境没有处理好,我对这个剧作无法满意,相比之下节奏和摄影的问题都是其次了。 |
|
关于结尾的败笔,其实源于导演的视角,试想一下,从剧本文本出发,父亲发现被老师愚弄,而让自己女儿怀孕的居然是校长,作为父亲一直被蒙蔽,可想而知是多么的愤怒,现场的父亲是可以做出杀了老师的冲动抉择的,逻辑和动机都充分,但是导演却让这场戏成了不可信的败笔,因为,少女的父亲,从得知真相的转变调度,愤怒没有那么强烈,可能是之前关于父亲性格铺垫并没有做到位,还有就是掐死补课老师的那种拍摄手法,和窒息的时间,也显得非常虚假,所以导致了观影收尾的极大出戏。就像麦基说过,收尾尤其重要。
但是整个电影,对于道德困境的挖掘,也是非常到位,也符合了在剧情发展中,不断的反转,产生人物关系的新隔阂,也在诉诸日本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都在拷打着作为纪录片导演,内心关于真实真相,如何定义的自我批判。 |
|
#4th pyiff# 平遥第二场,这片要拉片的话可以分析好久。情节转折那段和《加害人被害人》如出一辙,越到后面越进入安哲罗普洛斯的感觉,最后一场戏简直是《燃烧》➕《雾中风景》合体哈哈哈 对比上一部伊比利亚的派对,可以说是洗眼睛了。 |
|
2020285 大光明。剧本的面向极为宽广,宗旨仍是对于天平即“客观”的全面否定。如同结局拿起手机自我纪录所体现的讽刺,她既是旁观者,也是“山中人”,作为前者她自认公正地展现了两方视角,却投入过多情感并“穿针引线”而忽略了真相,更遑论作为后者时的积极介入,企图掩饰。世界从没有绝对的平衡,无论是纪录片,媒体或是舆论,有立场就一定有偏颇。 |
|
甚至有点高于期待!演员都特别好,由宇子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真实自然,很久不见这种由内而外的情感流露了。有点日本法哈蒂的意思,但节奏又缓很多,一波接一波翻转都在情理之中,困境不断被加强。既是对纪录片所谓“真实性”的探讨,也是对纪录片与当事人/拍摄者生活如何相互影响的讨论。面对镜头的三次逼视,没有哪个人敢违背自己的良心。 |
|
当所要观察描绘的世界与己身发生关系时,探寻其间真相是「复杂缠绕复杂」之下没有标准答案的试卷。天平难题不只在于倾向哪一侧,有时是失去砝码被困住的摇摆不得。虽然有些长,但这本就是一个艰辛的追索过程。7/10|泷内公美气质真突出啊 |
|
太压抑了,看得人喘不过气,真相一点一滴慢慢铺开,剧本细腻扎实,有序推进,镜头感也很好,全程屏息凝神。今年北影节日本新片我几乎全买了,除了《美好的世界》,没几部给我留下印象,后疫情时期电影质量都开始严重下滑,怀念2019年‘夜以继日/夜空蓝’那一届北影节,新片几乎都是宝藏啊,好在今天这部终于让我入戏了。还剩15分钟的时候我离开了,怕错过地铁,因为我大概能猜到结局了,可惜2号线还是错过了,坐公交到西单转1号线,可是1号线也停了。早知道我把结尾看完,c’est la vie,计划赶不上变化。女主的冷静与克制让人肃然起敬,主题有点像当年入围奥斯卡的那部《聚焦》,好片子,回头出资源了我下载补完结尾15分钟。(BJIFF/Day6/Scene22)【中国电影资料馆】 |
|
在两个故事当中保持平衡的由宇子,在结局自己打破了自己。纪录片采访的故事很完整,完全不需要结局的那通告知节目不播的电话。爱撒谎的小女孩的故事明显更有趣,女孩爸爸的形象全片最立体。可惜了由宇子,干嘛来一句:是我爸干的。我都被这情节整懵了,幸好没真被掐死,提心吊胆,跟着由宇子缓过来一口气。其实感觉大智的线可以再扩展十分钟,把过慢的节奏调整删减会更好。
|
|
#BJIFF# 前半部以职业困境过渡到个人生活的遭遇,切入角度巧妙且流畅。不仅展现了女主内心的天平,同时能看出导演也想平衡对社会系统弊病与个体私德的探讨。但不知为何反而是反转迭出的后半段疲态显露失了节奏,甚至让人觉得那戛然而止的结尾像是不知如何收场(虽然真实生活往往也就是这样让人难以收场吧)。大小两位女主表现都很精彩,难得的温情时刻令人动容。小姑娘神似十元,演技细腻,未来可期呀。 |
|
真相是什么?真相是人性的丑陋和软弱。
小萌作为最底层最弱小的女性被压迫被剥削。唯一的光来自于由宇子。当由宇子也开始怀疑她,世界开始崩塌。小成本制作,剧本实在太强!女主是我很喜欢的泷内公美。 |
|
片中平行剪辑的两条线分别代表着纪录片制作中从事件发生到纪录片完成的两次剪辑过程,也是追寻真相的过程。第一条线是叙述者的剪辑,将发生的事件通过大脑剪辑用语言表达出来;第二条线是电影剪辑,将根据叙述者话语拍摄的镜头,裁剪组合成一部电影的剪辑。片中的两条线都没有最初的发生时刻,只有通过剪辑后的自以为的“真相”时刻,而这两个“真相”最终都被证明为假,真正的真相只存在于发生的时刻,也便有了结尾的一幕。 |
|
以女主为圆心展开的辐射型剧作不可避免地造成叙事的臃肿(动机的完备)、封闭(视角的纯粹)和刻意(设计的精密)。以事件为骨架塑造人物,即便摄影机长久地凝视面孔,也无法形成情绪的积蓄和迸发,反而降低了叙事效率。写实主义不代表没有活力的影像。 |
|
返还的煤气费,送不出去的表,新闻审查多方博弈后只会掐软柿子,向家人倾诉要放弃工作往往是在逃避面对更深切罪责,受害者并非完美只能扯断最后一根稻草……客观正义的理想新闻人亲自深陷泥潭,谎言之中一切真心都需弃用。“立场”是什么?作为纪录片导演,且将镜头对准自己。泷内公美是个好演员 |
|
日本新片展@天山电影院。节奏缓慢,但力量惊人,剧情在缓缓推进中逐渐靠近风暴中心,只有直面道德的审判才能真正将其跨越,并上升到更高一层的自我。由宇子的冷静、克制和挣扎中藏着巨大的能量,活着就是记录,不停地记录,最真实地记录。 |
|
2022.6.13 |
|
片長是長了一點,有些觀眾受不了唉聲嘆氣。但唔算壞作品,從見眾生到見自己,自己成為討厭自己的人,當由宇子拿起攝影機逼供,審問別人對不對得起天地良心,但敵不過自己、釀成了大禍。世界上的事也不一定分黑白,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法。大家都有自己守護的東西。 |
|
3.5 最开始以为是记者职业题材,然后是探讨媒体立场问题,结果却是社会人性。结尾诧异又无奈,充满寒意、冷笑和悲凉泪。泷内公美已经要变成文艺片专业户了。看她笑看她的手部细节,我都忍不住跳戏到火口。 |